荆门东宝医院院感管理制度

阅读数:15 时间:2025-02-27

一、总     则

01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,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,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、医务人员安全,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行业标准,结合荆门东宝医院实际情况,制定本制度。

02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、部门及全体工作人员,包括医务人员、后勤人员、进修实习人员等。

二、组织管理

1.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:由医院领导、各临床科室主任、护士长、感染管理科人员、医务科、护理部、药剂科、检验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。负责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政策、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;审议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;协调解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;定期召开会议,研究分析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及防控工作情况。

2.科室感染管理小组:各临床科室及重点部门成立感染管理小组,由科主任、护士长和至少一名感控医生、感控护士组成。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,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防控措施;组织本科室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考核;定期对本科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自查,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感染管理科。

三、医院感染监测

1.全面综合性监测

感染管理科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,每月收集、整理、分析数据,统计全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、漏报率等指标。每季度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监测结果,并向全院各科室反馈。

2.目标监测

对重点部门(如手术室、治疗室等)、重点环节(如手术部位感染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、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)和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。根据监测结果,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跟踪评价效果。

3.环境卫生学监测

定期对医院环境空气、物体表面、医务人员手等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。重点部门每月监测一次,普通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。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,如不符合要求,立即查找原因,采取相应的消毒、整改措施,直至监测合格。

4.消毒灭菌效果监测

按照规定的频率和方法,对使用中的消毒剂、消毒器械、灭菌器械、医疗用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。包括化学监测、生物监测和物理监测,确保消毒灭菌质量符合要求。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并存档,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。

四、消毒隔离

1.消毒灭菌原则: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必须灭菌;接触皮肤、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消毒;各种用于注射、穿刺、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。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合适的消毒、灭菌方法,耐热、耐湿的诊疗器械、器具和物品,首选压力蒸汽灭菌;不耐热、不耐湿的物品,可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、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等;消毒首选物理方法,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,可选用化学方法消毒。 

2.消毒隔离措施:各科室应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,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,如空气传播隔离、飞沫传播隔离、接触传播隔离等。病房应保持清洁、通风良好,每日进行常规清洁消毒,遇污染时随时消毒。医疗器械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洁、消毒或灭菌处理,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。

五、手卫生

image.png

1.手卫生设施

医院各科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非手触式水龙头、洗手液、干手纸巾或干手器等手卫生设施。洗手池应每日清洁消毒,洗手液应定期更换,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洗手液。

2.手卫生时机

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、接触患者后、进行无菌操作前、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、处理污染物品后等,均应按照“七步洗手法”进行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。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,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。

3.手卫生培训与监督

定期对各科室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,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内容,对执行较好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,对不达标的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。

六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

抗菌药物分级管理

1.抗菌药物分级管理: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、疗效、细菌耐药性、价格等因素,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、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。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,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。

01抗菌药物使用原则

1.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征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,综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,并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,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、剂量、给药途径和疗程。严格控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和范围,避免无指征用药和滥用抗菌药物。

2.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分析:药剂科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,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、使用强度、品种分布等指标。每季度发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通报,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预警和干预,必要时采取限制使用、暂停处方权等措施。

七.医疗废物管理

1.分类收集:医疗废物严格按照感染性废物、病理性废物、损伤性废物、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进行分类收集,严禁混装。使用专用的医疗废物包装袋、利器盒,包装应严密、无破损、无渗漏,标识清晰。

2.暂存与转运: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在规定时间内转运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,暂存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。医疗废物转运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转运工具,按照规定的路线运输,防止泄漏、遗撒。转运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,每次转运后对转运工具进行清洁消毒。

3.交接登记:建立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,详细记录医疗废物的来源、种类、重量、数量、交接时间、交接双方签名等信息。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,以备追溯和查询。

4.处置管理:医院与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合同,定期将医疗废物交由其进行无害化处置。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监管,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安全、规范的处理。

八、培训与教育

01培训计划

感染管理科制定年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,针对不同层次、不同岗位的人员,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。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、规章制度、防控技术、消毒隔离知识、手卫生知识、医疗废物管理等。

02培训实施

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,如集中授课、网络教学、现场演示、案例分析等。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;对在职医务人员定期进行继续教育,每年培训不少于4学时;对后勤人员等进行相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,提高其防控意识和能力。

03培训效果评估

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,通过理论考核、操作技能考核、问卷调查等方式,了解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。根据评估结果,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,不断提高培训质量。

九、监督与考核

01监督检查

感染管理科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,检查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情况、防控措施落实情况、消毒灭菌效果、手卫生执行情况、医疗废物管理等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,要求科室限期整改,并且踪整改效果。

02考核评价

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,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。每月对各科室进行考核评价,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奖金、评先评优等挂钩。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,对工作不力、导致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的科室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。

十、附    则

1.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业标准相抵触,以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业标准为准。

2.本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,自发布之日起施行。